本文共 1739 字,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5 分钟。
随着财报季的落幕,中国光伏企业终于迎来难得的市场红利期——从已公布的数据看,光伏制造类企业今年一季度业绩普遍大幅增长,即便是曾经的“困难户”也终于有机会扬眉吐气。
晶科能源公布的财报显示,其一季度净利润为3.133亿元人民币(4,860万美元)。作为对比,其2015年第四季度的净利润为3.494亿元人民币(5,390万美元),2015年第一季度净利润则为5,100万元人民币(820万美元)
天合光能财报显示,该公司一季度净收入8.169亿美元,毛利润1.397亿美元,毛利率17.1%,净利润2660万美元。该季度组件总出货量为1423.3MW,净收入和出货量环比增长主要是由中国、美国和印度等市场驱动。
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CSIQ)2016年第一季度组件总出货量1198兆瓦。其中,1172兆瓦计入销售额。2015年第四季度计入销售额的出货量为1398兆瓦。实现销售额47.04亿元人民币(7.214亿美元)。
此外,由于光伏上网电价将在6月30日后进行降价调整,引发了国内上半年的光伏抢装潮。晶澳太阳能出货量中60%来自于国内市场,因此直接受益,营收收入相比去年增长44%,增至5.38亿美元,光伏电池和组件出货量达1128.3MW,净收入为2450万美元。
A股上市光伏企业的业绩同样毫不逊色。东方日升一季报显示,公司2016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8.5亿元,同比增长149.4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53亿元,同比增长1822.13%。
对于今年后续的出货量,上述多家企业都颇为乐观,认为二季度较一季度将稳中有升并看好全年的出货量。
行业分析师认为,光伏装机量快速增长持续带动各大光伏制造企业的出货量。今年上半年光伏抢装潮更是助推了企业订单价格水平。在此过程中,行业正加速分化,龙头企业不断壮大,而制造企业的表现也不断走强。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曾经的“困难户”也借着市场回暖重新振作。深陷债务窘境的纽交所上市公司英利绿色能源(下称“英利”)6月前些时候公布的一季度财报显示,一季度净利润1230万美元,经营利润2890万美元,实现了自2011年第三季度以来首次扭亏为盈。同期的发货量则为508.1MW。据悉,英利实现扭亏的主要原因包括当季公司组件的平均售价高于2015年四季度,日本市场需求强劲等。
今年以来,“债务违约”一直困扰英利这家传统光伏制造巨头。虽然各类传闻和评论认为,英利不会轻易重蹈当初无锡尚德的覆辙,但资金压力仍如影随形。
而在5月下旬举行的SNEC第十届国际太阳能产业及光伏工程展览会上,不少知名光伏制造企业负责人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透露,由于今年前几个月国内光伏装机持续火爆,光伏制造企业跟着满负荷运转,扩产意愿强烈。
对于光伏制造行业业绩集体上升,光伏行业人士认为一部分得益于罕见的在上半年启动的抢装潮,另一方面则是我国光伏装机量已连续数年稳步上升,事实上对行业排名靠前的企业,已经很难区分淡旺季。近日,国家能源局下达2016年新增光伏电站建设规模为18.1GW,而全国光伏扶贫建设规模还将另行下达。尽管下半年将面临光伏上网电价下调,有分析认为下半年光伏装机量将继续保持平稳。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对下半年走势并不完全乐观。光伏亿家副总裁马弋葳昨天向记者表示,目前全球最大的四个经济体已全面推出光伏补贴政策并均已进入政策的收缩阶段。同时,传统能源周期下的政治博弈开始显现,例如美国清洁电力计划暂缓执行背后对应的就是油价的暴跌,而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使得新能源补贴拖延得以被容忍。
在他看来,今年一季度是行业景气的历史高点。考虑到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仍极为严重,中国今年二季度及日本明年一季度后的需求下滑将极大影响全球需求,光伏市场仍将面临新的挑战。
长江证券研究报告认为,我国光伏行业在持续高增长的同时,亦存在着明显的企业分化,龙头与二三线企业间的分化。这种分化一方面是建立在行业对品牌等更为重视的基础上,另一方面则是弱复苏下企业盈利分化,龙头企业强者恒强。与此同时,制造类企业与电站类企业间的分化,行业装机持续高增长带动制造企业收入与盈利加速释放,但电站类企业受制资源匹配能力、限电等问题,增速相对较弱。
本文转自d1net(转载)